- 書名:數值化之鬼
- 作者:安藤廣大
- 出版社:悅知文化
- 出版日:2023.02.27
內容簡介:
現今的社會,「語言過剩」,但「數字不足」!
你是否抱持著「情緒」在工作?
「工作做得好的人」和「快速成長的人」,其共通點就是 ── 不論在什麼情況下,更願意把「情感」放一邊,用「數字」來思考。
也因此,能夠持續面對自己的「不足之處」。
隨時保有「數字意識」的人,可以更加客觀地審視自我。
重點整理(一)數值化的意義
一開始提到「數值化」或是「數字」這些詞彙,我想很多人都會產生厭惡的情緒,並將其與會計或是數學運算等事物聯想在一起。但在書中,這個數值化,其實並不需要你具備任何的會計技能,你只要對數字有基本概念就行了。
在本書的前言,作者開宗明義地告訴所有讀者,數值化的意義,其實是為了客觀看待自己與周遭的事物。
由於在生活或是職場上,我們會接觸到各式各樣的情緒,無論是自己的情緒,或是他人的情緒。但這些情緒,會阻礙我們正確認識事情的本質。
以書中舉的例子來說,收益不佳的部門主管,說著「大家都拚了命的工作」,又或是「因為老闆居中牽線,所以項目不得不繼續進行」。
這樣的話語,我們或多或少都曾經歷過,但是這些話語,卻掩蓋了很多重要的內容,比如「拼命工作」實際上是增加了多少工作時數,「項目不得不繼續進行」是不是因為與相關單位簽訂了合約等。
因此,想要客觀地審視實際的工作狀況,將工作的內容或是行為化作具體的數字,能夠幫助自己面對現實狀況,在從不良的情緒中抽離的同時,也能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
重點整理(二)養成「數值化」的習慣
首先要請各位回想一下,在學生時期,考試的成績總是以數字的形式呈現。比如50分代表著你只答對了考卷上的一半題目,或著是,你距離60分的及格標準還有10分的差距。
或許這會讓人產生不好的聯想,甚至會有人產生過敏反應,認為這樣的分數同時是對個人價值的評價。
不過,這樣子用數字呈現成果的做法,說到底只是一種評估工具,我們應該用健康的心態去看待,同時也要記得,這個數字是為了讓人能夠著眼於「未來」。
「距離及格還有10分,我該怎麼做才能彌補這段差距」,讓人能夠產生這樣的想法,便是數值化很重要的功能之一。
其次,我們必須意識到,自己在生活或是工作時的發言中,是否都有「數字」。
雖然並不能否認「這次一定會成功」「我會努力做到」,這類發言帶給人的激勵效果,但完全依靠這樣的情緒,肯定會在某個地方碰壁。
同時,在遇到挫折時,說著「雖然成果不理想,但我很努力了」這樣自欺欺人的發言,就會忽視自己的缺點,並且得過且過。
因此,將成果或者行動過程具體的化作數值,不僅在職場上可以更清楚地向工作夥伴或是上司傳達自己的工作成果,在生活或是個人成長方面,也能清楚的看見,自己有哪些地方需要加強與改進。
不僅如此,在將成果數值化,看見自己的不足之後,就可以將這次的失敗看作寶貴的資訊,以避免在下一次重複同樣的錯誤。
唯一需要避免的,就是不承認自己的失敗,同時給予自己過度寬鬆的評價,比如「只差一點點,下次加把勁就行了」這樣模稜兩可的個人批判,要狠下心來「只看數字」。
作者也推薦讀者,可以試著運用「數字」回顧自己的一天。
若是學生的話,可以記錄自己今天花了多少時間在讀某個科目;若是業務性質的工薪族,則可以記錄今天拜訪了多少客戶或是撥了多少通電話等等。
重點整理(三)數值化思維,步驟1 ─ 增加「行動量」
首先必須說一句老掉牙的話,「總之先去做」。然而,這個「做」,並不是不帶任何目的,憑著一股熱情去努力,而是需要確實的「數值化」
由於在商業的領域內,無論你在過程中做了什麼,能夠做出成果的人就是贏家。只是為了能夠將「做出成果」這件事情不斷的重現,需要找到一個共通的「模式」。
而這個「模式」究竟是什麼,可以用大家時常會聽到的「PDCA循環」來做解釋。
以閱讀為例,P(計畫)是讀完一本400頁的書籍,D(行動)就是一天閱讀20頁,C(檢查)是確認一天是否有閱讀完20頁,最後的A(改善)就是根據C的結果,去找出讀完20頁的方法。
雖然PDCA是一個很常見的數值化手段,但其中還是有不少陷阱。比如說,很多人在做完第一階段「計畫」的時候,就感到安心,而不去進行下一個「行動」的步驟。
作者也強調,計畫這種東西,必須伴隨著實際行動才有意義,更重要的是,當實際行動和計畫產生落差時,該如何採取行動以彌補差異。
其中,D(行動)的數值,正是「行動量」這一個概念。
只要針對自己日常業務中非做不可的工作,想著自己「做了幾次?」「做了幾個小時?」,並專注於增加行動量就好。
為什麼「行動量」如此重要?因為「以量取勝」是成功的基礎。
以棒球為例,要想要揮出全壘打,揮棒的次數勢必得高於其他人,而在無法事前「練習」的職場上,平時的行動量就顯得更為重要。
為了這個目的,設定明確的目標,也就是所謂「KPI」,對於行動就有著十分顯著的輔助效果。
設定可以連結至大目標達成的KPI,並將數量控制在方便自己記住的範圍內,接著把KPI分解成日常工作可以迅速開始的行動,便可以很大幅度的促成在工作上的行動量。
同時,也不可以忘記每日或每周的回顧與評估,避免將「達成KPI」當作最終的目的,而忘了原本的目標。
重點整理(四)數值化思維,步驟2 ─ 小心「比率」陷阱
當然,數值化並不是完全沒有缺點。
當你漸漸習慣工作,並且開始產生「今年也會跟去年一樣」的想法時,就會開始在意起「成功率」「達成率」等數值,這是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舉例來說,一個成功率80%的人和一個成功率25%的人,正常都會認為前者更為優秀,但事實並不一定是如此。
如果將比率展開,變成10次中成功8次,和100次中成功25次,儘管前者比率較高,但成功的總數仍舊比後者少了17次。
雖然提高成功比率這件事情本身並不是壞事,但若將其當作目的,就會出現問題,必須在「維持行動量」的前提之下,「提高比率」才會有意義。
為什麼要強調「維持行動量」這個前提?我們來看看接下來的例子。
假設上司設定了一個當周簽約率50%的及格標準,而你在這周拜訪了10位客戶的狀況下,正好拿到了第5份合約。你是會再多拜訪幾位客戶,以期待拿到更多合約,還是因為已經達標了,所以選擇本周不再拜訪客戶?
大多數的人可能都會選擇後者吧?如果下一個拜訪的客戶沒能成功簽約,簽約率就會從原本的50%變成45%(5/11),也就從原本的達標,變成沒有達標了。
這也是作者想要讀者注意的「比率的陷阱」。
不要因為比率已經達到門檻,就降低自己的行動量,要能夠養成詢問「這個%數,是幾分之幾?」的習慣,以便確認實情。
同樣的道理,平均值也是個很容易就會掉進去的陷阱。
假如今天班上的考試成績普遍不理想,平均分數是40分,而你考了50分。雖然你確實高於平均分數,但距離及格分依舊有10分的差距。
因此,要隨時留意「數值」所代表的真實情況,避免落入陷阱,導致自己停下了行動的腳步。
重點整理(五)數值化思維,步驟3 ─ 找出「變數」
大家如果在學生時期做過實驗,應該都知道能夠改變的因素和條件,被稱作「變數」,與之相反,無法被改變的則為「常數」。
那麼,這個變數對於我們的工作和個人成長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呢?
同樣以簽約為例,假設上個月你拜訪了60位客戶,總共拿到12份合約,其中新加入的客戶與續約客戶各占了一半。
我們先將新加入的客戶假定為提升合約數量的變數,並且在這個月裡增加了拜訪新客戶的數量,使本月拜訪的新舊客戶分別為40位和20位。
在這個狀況下,如果你拿到的合約數量提升至16份,且新客戶的數量佔據較高的比例,那就可以認為「新客戶數量」這個條件就是變數,今後可以朝這個方向提升行動量。
反之,若你拿到的合約數量沒有變化,甚至是減少了,就可以認為「新客戶數量」這個條件並非變數,需要找出下一個能夠提升合約數量的變數。
由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得知,「變數」這個概念,即使放在工作上,仍然像是在做科學實驗一樣,需要經過反覆的試驗和測試,才能得到答案。
當然,在職場上,並不會有老師告訴你「這個東西就是變數」,必須自己花費時間不斷的試錯。
作者也提醒讀者,試錯的過程,同時也是不斷地「承認自己錯誤」,或許過程會很痛苦,但只有能夠這樣面對自己的不足,才能夠獲得成長。
重點整理(五)數值化思維,步驟4 ─ 篩選出「真正的變數」
上一段說完了變數的好處,接下來就要來說說變數的壞處,以及與之相對的「常數」,也就是無法改變的事物。
首先說說變數的缺點。
依照前一段的內容,我們知道了所謂的「變數」,是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錯才有辦法判明。
但如果將所有可能的因素都設定為變數,並且一一試錯,將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同時也會因為考慮得太多,模糊了原先的目標。
因此,捨棄部分的變數,並將其控制在一個適當的範圍內,就是作者想要和讀者分享的一個重要的概念,也是時間管理上很常被提到的,「決定不做的事情」。
為什麼需要決定不做的事情?那是為了在眾多的變數之中,篩選出一個對於成果影響最大,也最為重要的「真正的變數」。
只要專注於最能影響結果的變數,不僅可以在同樣的時間內獲得較大的收益,也可以避免落入「常數」的陷阱中。
當遭遇到自己無法控制的事物,也就是所謂的「常數」時,人們很容易就將其當作藉口,比如「這個月業績不好,是因為整體景氣變差了」、「這次考不好,是因為考試題目變難了」。
作者提醒讀者,理解變數這個概念,為的就是讓人能夠認識到,世上有自己無法控制的事物。不要試著改變他人或是環境,而是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式。
只有這樣,才能將注意力放在自己可以改變的事物上,在面對無法改變的事物時,也能夠更為輕鬆的心態去看待。
重點整理(六)數值化思維,步驟5 ─ 從「長期」倒過來推算
前面說了這麼多關於「短期成長」的內容,最後我們來說說「長期成長」相關的問題。
不同於能以直覺去理解的「短期」,「長期」的概念如果不刻意去意識到,就很難發現。
雖然書中一直在強調「數字」的重要性,但作者也提醒,數字確實是短期成長的一個重要依據,但若將眼光放遠,看到未來的5年、10年,就會發現有些價值無法以數值呈現。
因為無論是商業上還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是短期有利,但長期不利的,反之亦然。
舉例來說,熬夜追劇或是玩遊戲,短期來看確實可以讓人得到更多的娛樂時間,但長期下來卻對人的身體健康有害;而花時間運動健身,雖然短期來看損失了工作之後的休閒時間,也會加重工作過後的疲勞,但長期來看,對於維持身體機能是相當有益的。
因此,為了不讓自己只看到短期的成長,而忽略長期下來的危害,我們必須將計畫分成三個步驟。
首先在計劃的時候,要先以短期的觀點,確認每日的目標是否達成;接著以長期的觀點,思考自己在半年、1年之後該達到什麼目標,在5年、10年之後又想要變成什麼樣子;最後再從長期目標倒過來推算。
只要將未來的樣子與現在的目標進行連結,並在方向正確的狀況下維持行動量,即使成果沒有在短期之內顯現,「數字」的變化依舊會慢慢顯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