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getImage

  • 書名:黑馬思維
  • 作者:陶德‧羅斯
  • 出版社:先覺
  • 出版日:2019.05.01

 

內容簡介:

「為什麼有些人突然橫空出世,達到非凡成就?答案就在這本書中。」──丹尼爾‧品克(《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作者)

一個改變無數人生涯抉擇的權威研究:哈佛大學「黑馬計畫」,兩位曾中輟休學的「黑馬教授」,指引你找到面對未來的最佳路徑,成為最優秀的自己。

他們從各領域「黑馬」看似截然不同的成功藍圖中,找出了一套共通原則,歸納出「黑馬思維」四個步驟,每一個步驟,都有說服力十足的研究成果為佐證,搭配具體可行的練習竅門。無鏈你正安於現狀,或是面臨抉擇與轉換跑道的難關,這套思維都能幫助你探索自己爭鎮的興趣與能力所在,走上最值得投入,最能活出意義、實現自我的未來道路。

 

重點整理(一)標準化協定 ─ 跟別人一樣,但做得更好

在了解黑馬思維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與之相反的概念,即是工業革命以來,被大多數企業奉為圭臬,同時被社會認定為普世價值的觀念──標準化。

對於產品生產而言,標準化確實是一個有效且可靠的概念。如同書中所舉的例子,你不會希望你在頭痛時所吃的止痛藥,每一顆的藥效各有差異,也不會希望,在你開車到其他縣市的時候,發現那裏的汽油跟你居住的地方不相同。

而標準化的概念,除了用於工廠的生產之外,也逐漸被推向了教育及職涯發展中。

在現今的教育制度下,大多數的學生接受著標準化的教育,在固定的年紀就讀幼稚園或小學,在固定的課堂時間內學習,增長到固定的年紀後畢業進入職場。

至於標準化的職涯發展,比較明顯的例子是世間普遍認定的高薪工作,如醫生律師和工程師等,依照固定的流程,一步步的學習,最終取得該職業的資格。

而在這樣的流程中想要脫穎而出,就必須做跟別人一樣的事情,但要做得更好,才有機會獲得升職、加薪,或是取得更高的地位。

或許有人會說,這樣很公平,表示大家有相同的機會,至於獲得成功與否,則端看個人的努力以及一點點的運氣。

然而,很多人都會忘記一件事情,社會上所謂的「成功」,真的符合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嗎?

可以試著思考一下以下幾個問題:

1.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大學生,不知道自己畢業之後該做什麼?

2.為什麼有很多人坐擁高薪,在職場上卻顯得悶悶不樂?

3.只要有錢、有權就算是成功嗎?

4.對你而言,所謂的成功指的是什麼?

 

重點整理(二)知道你的微動力 ─ 了解什麼東西對自己最重要

如同前面所述,現代社會中有很多的觀念、制度都被標準化了,在這之中也包含了熱情與動力,書中將其稱為「普遍性動力」。

以書中的例子來說,鼓勵學生進行良性的競爭,或是將座椅排成U字形,鼓勵學生之間進行交流,然而,這樣的安排並未考慮到學生各自不同的差異。

有些學生不喜歡與他人競爭,而有些學生則不擅與人交流。雖然這樣的鼓勵,在總體而言確實有提升學生學習的動力,但依舊不適用於每個人。

也許有人會說,如果真的顧及每一個學生,無論學校還是教師都會很困擾。

是的,要一個體系內的機關為了個人而拋開標準化確實不現實,但這並不妨礙你尋找屬於自己的動力。

尋找屬於自己的動力有點難度,因為這通常和你的潛意識有關,但我們可以透過一個簡單的小遊戲來輔助自己。

書中將這個遊戲稱為「批判遊戲」。

批判遊戲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意識到你在批判別人。無論對象是誰,你得意識到自己什麼時候在批判別人,同時留意自己的反應。

第二、辨別你批判別人時的感覺。當你有強烈反應的時候,不管那是正面還是負面,請記住那個感覺,那將會是你探索情緒核心的鑰匙。

第三、問自己為什麼有那種感覺。可以試著想像你和你批判的對象交換人生,你會喜歡什麼?討厭什麼?

舉例來說,你批判了一位正在接受採訪的名人,你可能會覺得「一個追逐名利的人怎麼可能會快樂?」,那名利可能就不會是你的動力。重點在於,誠實的面對自己的反應,不要欺騙自己。

最後,當你發現了各種不同的、只屬於你的微動力之後,試著將這些小小的渴望統合在一起,變成一個長久的熱情。這時候你會發現,你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重點整理(三 )清楚你的選擇 ─ 不是被動的挑揀,是主動的選擇

如果在一百瓶洗髮精中,要你選出一瓶,你會怎麼選?

大多數人可能會隨手拿起最便宜的那一瓶,比較講究的人或許會選擇有雜誌或是電視節目推薦的品牌。因為當你擁有無數個選項時,最聰明的做法無非就是讓有權威的人告訴你哪一個好。

上述的狀況,是書中提到的一個情境,被稱為「選擇的癱瘓」。

然而,上述的情境,只適用於對自己不了解的人身上。如果你了解自己的需求或喜好,你很快就能夠挑選出適合自己的洗髮精,比方說具有控油效果的洗髮精,或是含有保濕成分並帶有淡淡花香的洗髮精。

而「選擇的癱瘓」不只出現在挑選商品,也出現在人的職涯發展中。

舉個例子。當你面臨選擇大學科系的難題時,如果還不夠了解自己,你可能會遵循父母的期望,或是選擇社會上普遍認為有前途的科系就讀,即便你並不是特別喜歡那個科系。

但是,如果你足夠了解自己,知曉自己的微動力時,你就可能會選擇符合微動力的科系。假如你喜歡看別人吃東西時開心的樣子,你可能會選擇餐飲系;若是你喜歡把家裡的電器用品拆開來一探究竟,或許你就會選擇機械相關的科系。

當然,這並不是鼓勵你做出非常冒險的決定,你依舊得衡量利弊得失。

只是你該考慮的,不是成功的機率,而是這個選擇是否與你自身的微動力契合。與微動力的契合程度越高,熱忱也會越高,風險自然就越低。

或許有人會說,不考慮成功的機率,只是一味考慮自己的微動力有些不切實際。

但你得理解,當你將成功與否交給機率這種無法改變的東西時,等同是將成功交給了運氣。即便失敗了,也很容易用一句「那只是我運氣不好」來為自己開脫。

相反的,依據自己的微動力,通常不會做出太糟糕的選擇,只要越了解自己,所做的選擇就會越適合自己。

而在你達到一定高度的時候,遵循微動力的選擇也會幫助你找到新的機會和目標。只要那個機會是適合你,並且你能夠承受最糟糕的情況,你都該選擇新的機會,那會大大的提升你的成就感及滿足感。

 

重點整理(四)了解你的策略 ─ 成就卓越沒有最佳策略

由於標準化協定的影響,人們總是期盼著某件事情存在著一套最佳解法。當然,就如同先前提到過的一樣,這種最佳解法並不適用於每一個人,你可能用自己的方式,可以將事情做得更好。

 

以書中的例子來說,解開一個魔術方塊。

 

你或許會認為,解魔術方塊的高手,只是把最佳的解法記下來,並且長時間的練習,但事實上,目前已知的解法中,有多達12方式可以快速解開魔術方塊。

 

書中的另外一個例子,是通過侍酒師證照考試的侍酒師們,各自使用了不同的方法,對酒品進行記憶。有人依靠酒的香味及色澤進行記憶,有人則透過了解酒的背景知識來進行記憶,更有人是根據自己喝下酒之後,身體產生的反應進行記憶。

 

因此,從來就沒有所謂的最佳策略,只有最適合自己的策略,而這個策略,通常與你的強項有關。

 

與先前提過的微動力不同,強項是個相對模糊且容易變動的東西。

 

或許你能知道自己想不想騎摩托車,但除非你真的騎上它,不然你不會知道自己擅不擅長騎摩托車。並且,強項它遵循著用進廢退的學說,它可以依靠練習來增強,也會因為疏忽而退步。

 

同時,強項還關乎情境。一個人天生的特質,在某個情況下可能會是優勢,而在另一個狀況卻是劣勢。比方說,富有同理心的人可能非常適合成為護理師,但作為一名需要上戰場殺敵的軍人可能就不那麼合適。

 

那麼,究竟該如何找到自己的強項,並制定屬於自己的策略呢?

 

答案是,嘗試錯誤。

 

雖然這麼做,可能會讓你在第一 次的嘗試中,體驗到完全的失敗。但是經歷過失敗,你就能發現什麼方法適合自己,甚至因此發現自己的強項。

 

而在接下來的嘗試中,你只要反覆地進行修正、發現、再修正的過程,最終就能發現一個只屬於你的策略,你的強項,也會在這個過程中被發現、被鍛鍊,你也會在這個過程中,對自己感到深深的自豪。

 

重點整理(五)忽略你的目的地 ─ 追尋目標,但忽略目的地

 

要想要獲得屬於你自己的成功,首先我們得忘掉一個很熟悉的概念 ─ 目的地。

 

可能有人會問,沒有了目的地,要怎麼樣找到方向?

 

別急,雖然沒有了目的地,但並不是要你連同目標也忽略掉。

 

乍看之下,目的地跟目標感就像在玩文字遊戲,但實際上,它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目標通常都很具體,不但可以立即行動,還可以依照自身的情況,選擇達成的策略,更重要的是,目標只屬於你自己。

 

而目的地大多是標準化協定下誕生的產物,它通常比較籠統,同時,很難預估一路上會發生什麼事情。

 

以書中的例子來說。「獲得某個文學獎」、「贏得足球比賽的冠軍」屬於目的地;「寫完一部小說」、「贏得下一場比賽」屬於目標。

 

你可以替「寫完一部小說」這個目標制定很多種策略。

 

比如寫出足夠詳細的大鋼,接著像是堆砌建築物一般將各個章節連結起來,又或著不寫大綱,只是將自己腦中的畫面一股腦地寫成文字,最後再慢慢地修改與雕琢。

 

但你很難替「獲得某個文學獎」這個目的地制定策略,畢竟有太多不確定因素需要考慮。

 

因此,比起緊盯著目的地,專注於眼前的目標對你而言更加重要且實際。

 

個人心得

 

剛讀完這本書的時候,真的有種當頭棒喝的感覺。

 

原先以為,這本書會像尋常的成功法一樣。

 

告訴你要盯著一個目標,持續不斷的努力,然後拿一些不走尋常道路的成功人士當例子,告訴你他們是如何刻苦耐勞,每天只睡幾個小時,以便在正職工作之餘可以做一些其他的事情,經過了好幾年的努力終於開花結果。最後得到一句結論,「努力不一定獲得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

 

這本書卻不同,儘管它依舊需要你盡己所能,但書中打從一開始就告訴你,不要將他人的目標錯當成了自己的目標,要學著自己思考,選擇自己適合的道路。

 

對於家中長輩早早就替子女鋪好路的亞洲國家來說,年輕的學子們即便有自己的想法,也很容易因為家中權威式的管教,而將想法埋在心裡,並遵循著父母指定的道路前進。

 

久而久之,孩子們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養成了等待正確答案的習慣,在標準化的道路上越陷越深,直到大學畢業,才猛地驚覺自己對未來沒有任何想法。

 

必須承認,很多時候我們遵循前人的腳步,走著無數人走過的既定道路,其原因不過只是為了追求安穩。

 

或著說白一些,害怕失敗。

 

但是,就如同書中所說的,每個人有各自的選擇,有屬於各自的成功。如果我們多一些對自我的認知,多做一些不同的嘗試,未來肯定會有所不同,因為你會走上一條有點崎嶇、有點顛簸,但一定符合自身渴望的道路。

 

當然,這本書也並不是完美無缺的。

 

舉例來說,書中對於明星學校的限額錄取,以及面試的錄取與否大多受面試官的好惡影響等制度不以為意,甚至有些嗤之以鼻。而其提出的替代方案卻是將成績達標的學生,以隨機抽籤的方式進行挑選,與書中不要將成功與否交給機率的觀點有些矛盾,儘管這看起來確實公平許多。

 

然而,即便是加上這樣的缺點,《黑馬思維》依舊是本好書。

 

如果你是面臨畢業,對前路感到迷茫的學生,這本書或許能幫你找到一點方向;如果你是身處職場,對目前的環境感到無力的工薪族˙,這本書或許能幫你找到一點動力。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鏡 夜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