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getImage

  • 書名:最強習慣養成
  • 作者:吉井雅之
  • 出版社:星出版
  • 出版日:2019.10.09

 

內容簡介:

你是否因為這種事情煩惱?

「早起持續不了。」

「明明開始學英文,但是在過程中受挫。」

「明明想要減重,卻忍不住吃太多。」

「明明想要戒菸,又總是戒不掉。」

這些煩惱十分常見,你想要開始良好的新習慣,但一直持續不了。這不是因為你意志力薄弱,也不是因為你幹勁不足,更不是因為你缺乏與生俱來的能力,或是你的個性有問題。

為何不能如願?那是因為你不知道成功打造習慣的訣竅。

 

重點整理(一) 習慣是什麼?

在開始養成習慣之前,我們得先了解習慣是什麼。

人們很常會將習慣認為是一種普通的行為模式,然而,習慣的真正面貌是一種「狀態」,一種「被洗腦的狀態」。

其實人在剛出生的時候,並沒有所謂的習慣,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經過了不同環境的「洗腦」之後,便產生了各式各樣的習慣。

比方說,從小就被父母指責「你是個沒用的孩子」、「你怎麼這麼笨」的人,自然而然就會變成了認為自己沒用,總是否定自己的人。

又比方說,一個成年人,即便不特別意識,早上起床後也會自動的到浴室去刷牙,這樣下意識的舉動,其原因正是小的時候,我們便被灌輸了「早上起床要刷牙」這樣的資訊。

有趣的是,我們的大腦會自動將進到耳朵的話語判斷為事實,因此,即便你自己沒有意識到,周遭環境產生的各式各樣的資訊,都有可能導致你在無意中去做某件事情。

這便是「習慣」。

 

重點整理(二) 為何你沒辦法養成好習慣、戒除壞習慣?

人類的大腦其實很單純,會很容易被「好惡」所左右。

只要被它判斷是愉快的事物,它便會主動接近,反之,被他判斷為不愉快的事物,它便會主動遠離。就是這樣簡單的「趨近反應」和「趨避反應」,導致好習慣無法養成,壞習慣無法戒除。

試著思考一下,所謂的好習慣,比如早起、存錢、學習、健身等等,大多數人都對其抱持著「辛苦」、「無聊」的印象。

而壞習慣,諸如抽菸喝酒、暴飲暴食、賭博等,則大多數有著「令人愉悅」、「刺激」這類的印象。

大腦會根據這些印象,讓你避開應該養成的好習慣,轉而投身不該養成的壞習慣。

因此,只要能夠將對某一件事情的印象反轉,就能夠養成好的習慣。

就以早起來說,對於學生或是上班族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如果透過早起,能跟心儀的異性搭上同一班捷運或公車,甚至有機會說上幾句話,早起或許就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習慣自然也就容易養成。

 

重點整理(三) 如何讓習慣能夠「持續」?

透過上述的內容,我們已經知道該怎麼讓大腦主動去接近好習慣了,但下面這些狀況卻時常發生。

決定要早起的學生持續了兩天後,在第三天依舊睡到遲到前一刻;決定要每天下班後到廣場慢跑的上班族,在第四天下班後累癱在沙發上,表示沒有體力跑步了;決定要減肥的職業婦女,在控制飲食的一周後,便以犒賞自己為由開始大啖美食。

為什麼習慣總是沒辦法持續呢?

理由是,他們都以「完美」為目標,因此受到了重大的打擊。

想要維持習慣,請注意以下幾點:

1.以開始為目標,抱著「先做做看」的心態。

2.避免完美主義,一開始請降低門檻。

3.打造機制,決定時間及地點,有人共同參與更好。

4.決定「前一個習慣」,例如想要早起,前一天得要早睡。

5.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也是可以的。

看到第5點,一定會有人覺得「不是要持續嗎?怎麼可以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呢?」

其實,第5點反而是最重要的。

即使只持續了三天,依舊有著持續三天的實績與經驗,如何運用這次的經驗,分析失敗的原因後再度發起挑戰,這樣就能夠不斷的重新開始新的習慣,也能夠將這次的失敗轉變成「短暫的挫折」而非「永遠的失敗」。

 

重點整理(四) 運用大腦的力量,讓習慣超進化

前面說到,人們的大腦很單純,也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因此在這裡,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更進一步的鞏固自己的習慣。

除了前面已經提到的,改變自己對某一件事情的看法,引發大腦的趨近反應及趨避反應,還可以透過積極正向的「輸出」,來避免大腦產生負面的想法。

正向的輸出,可以是「機會來了」、「輪到我了」這樣的話語,也可以是雙手握拳擺出勝利的姿勢,或是棒球選手在打擊區時,將球棒指向外野之類實際的動作。

於此同時,我們可以在腦中勾勒夢想或是想要成為的理想的自己,增加大腦對於未來的雀躍感,如果可以寫下「未來日記」,將未來的自己化作具體的文字記錄下來,那就更好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閱讀心得書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鏡 夜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